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业态,正逐渐成为全球文旅市场的重要增长极。其核心是将体育运动、赛事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,满足人们对健康、休闲、社交及文化消费的多元需求。近年来,伴随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《国民旅游休闲纲要》等政策的落地,以及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,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容,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抓手。

这一时期,体育旅游主要以大型体育赛事为核心吸引力,如奥运会、世界杯等顶级赛事带动城市旅游热潮。例如1998年曼谷亚运会后,泰国通过赛事宣传提升了国家旅游形象;国内则依托全运会、城运会等本土赛事,初步形成了“赛事+旅游”的雏形,但产品形式单一,多以观赛为主。
随着大众参与性运动的普及,体育旅游从“被动观赛”转向“主动参与”。户外探险(登山、徒步)、休闲健身(瑜伽、骑行)、冰雪运动(滑雪、滑冰)等产品逐步涌现。例如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登山路线、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度假区等,成为早期体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。同时,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,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。
2015年以来,体育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呈现出“体育+”跨界融合的特征。一方面,赛事IP化运营成为主流,如马拉松、铁人三项等大众赛事形成系列品牌(如北京马拉松、厦门马拉松);另一方面,体育与文旅、康养、乡村振兴等领域深度绑定,催生出体育特色小镇、体育主题公园等新型载体。例如浙江安吉的“中国大竹海极限运动基地”、广东清远的“奥体中心体育旅游综合体”,均实现了体育功能与旅游体验的有机统一。
据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体育旅游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约12%;在中国,体育旅游收入从2016年的300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8000亿元,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从4%提升至10%,成为文旅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。其中,冰雪旅游、山地旅游、水上运动等细分领域增速显著,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动全国冰雪旅游人次达3.2亿,同比增长34%。
体育旅游产品已从早期的单一赛事观赛,拓展至“赛事观赏+运动体验+文化沉浸”的综合模式。按运动类型划分,可分为户外探险类(如西藏珠峰徒步、新疆独库公路自驾)、赛事旅游类(如F1中国大奖赛、WTA网球巡回赛)、休闲健身类(如海南三亚的海滨瑜伽、江苏苏州的运河骑行)、民俗体育类(如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斗牛节、内蒙古那达慕大会)四大类别。此外,针对亲子家庭、银发群体等细分客群,还衍生出“体育+研学”“体育+康养”等定制化产品,满足差异化需求。
为支撑体育旅游发展,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。一方面,专业体育场馆升级改造,如北京鸟巢、水立方等奥运场馆赛后转为旅游打卡地,提供攀岩、蹦床等体验项目;另一方面,户外运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,如四川稻城的亚丁徒步路线增设驿站、标识系统和应急救援点,安徽黄山的山间步道实现全程智能化导览。据统计,截至2023年底,全国共建成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0家、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0余家,有效提升了游客的运动体验感和安全性。
体育旅游涉及体育、文旅、交通、应急等多个部门,存在“多头管理、权责不清”的问题。例如部分景区的体育项目和旅游线路由不同主体运营,导致游客需多次购票、信息不对称;还有一些地区盲目跟风建设同质化体育设施,造成资源浪费。
体育旅游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,既需要掌握体育项目管理知识,又要熟悉旅游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技能。但目前国内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院校不足30所,且课程设置偏理论、轻实践,导致行业人才缺口达40%以上。基层从业人员多为传统旅游或体育从业者转岗,缺乏系统的跨领域培训。
尽管国内拥有众多优质体育旅游资源,但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仍较低。例如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滑雪旅游、新西兰的皇后镇极限运动,已成为全球标志性体育旅游目的地,而中国的同类资源(如长白山滑雪、张家界翼装飞行)在国际上的品牌认知度和市场份额仍有待提升。
数字技术将深度赋能体育旅游全链条。一方面,通过VR/AR技术打造虚拟赛事体验,如观众可远程“参与”奥运会比赛;另一方面,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,精准推荐个性化运动路线和旅游套餐。例如杭州亚运会期间推出的“智能导览+运动监测”系统,让游客实时获取赛事信息和自身运动数据,提升互动体验。此外,区块链技术可用于体育旅游产品的溯源认证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
“体育+”跨界融合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。一是体育+文化,挖掘地域民俗体育资源,如将陕西西安的摔跤、河南登封的少林武术融入旅游线路,打造文化体验型体育旅游产品;二是体育+康养,结合温泉、森林等自然资源,推出“运动+理疗”套餐,如海南兴隆的温泉高尔夫度假村;三是体育+乡村,依托农村山水资源发展户外运动,如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田马拉松、广西桂林的漓江皮划艇项目,助力乡村振兴。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进,中国体育旅游将加快国际化步伐。一方面,引进国际顶级赛事(如环法自行车赛中国站、NBA中国赛),提升国内体育旅游的国际影响力;另一方面,输出中国特色体育旅游产品,如太极、武术等传统文化类体育项目,吸引海外游客来华体验。例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,中国将举办“中国文化周”活动,展示武术、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,推动体育旅游双向交流。
体育旅游作为“健康中国”与“旅游强国”战略的重要交汇点,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。尽管面临资源整合、人才短缺等挑战,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、跨界融合的深化和国际合作的加强,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。未来,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、完善基础设施、培养专业人才,推动体育旅游向高品质、多元化、国际化方向发展,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注入新动能。
(注:文中配图为示意场景,实际可根据内容补充对应图片,如体育赛事现场、户外运动基地、智慧景区系统界面等,增强视觉呈现效果。)
